任何关于认识发展的研究,凡追溯到其根源的(暂不论它的生物前提),都会有助于对认识最初是如何发展的这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如果局限于对这个问题的古典论述,人们就只能问:是否所有的认识信息都来源于客,以致如传统经验主义所假定的那样,主
是受教于在他以外之物的;或者相反,是否如各式各样的先验主义或天赋论所坚持的那样,主
一开始就具有一些内部生成的结构,并把这些结构强加于客
。但是,即使我们承认在这样两个极端之间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思想史清楚地告诉我们有多少种看法),似乎还是存在着一个为大家承认的一些认识论理论所共有的公设,即假定:在所有认识
平上,都存在着一个在不同程度上知道自己的能力(即使这些能力被归结为只是对客
的知觉)的主
;存在着对主
而言是作为客
而存在的客
(即使这些客
被归结为“现象”);而首先是存在着在主
到客
、客
到主
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的一些中介物(知觉或概念)。
然而心理发生学分析的初步结果,似乎是与上述这些假定相矛盾的。一方面,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
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
之上的客
;认识起因于主客
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
和客
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
又包含着客
,怄这是由于主客
之间的完全没有分化,而不是由于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从一开始就既不存在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主
,也不存在作为客
而存在的客
,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物,那么,关于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这些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从作为身
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
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
一开始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有如唯理论者太轻率地向经验主义所作的让步那样,而是可塑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知觉确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知觉是部分地依赖于整个活动的,一些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很原始的知觉机制(如米肖特的“隧道效应”)也只是在客
建构的某种
平上才形成的。用一般的方式,每一种知觉都会赋予被知觉到的要素以一些同活动有联系的意义(布鲁纳就在这方面说到“自居作用”,见《研究报告》,第六卷第一章),所以我们的研究需要从活动开始。我们将区分出活动的先后两个相继的时期:在全部言语或者全部表象
概念以前的感知运动活动时期以及由言语和表象
概念这些新特
所形成的活动的时期,这些活动在这时发生了对动作的结果、意图和机制的有意识的觉知的问题,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发生了从动作转变到概念化思维的问题。
一、感知运动平
关于感知运动活动的问题,鲍德温很早以前就证明:幼儿没有显示出任何自我意识,也不能在内部给与的东西和外部给与的东西之间作出固定不变的划分;这种“非二分主义”一直持续到儿童有可能在与建构非我概念又对应又对立的情况下建构自我概念的时候。我们自己也观察到,在儿童的原始宇宙里是没有永久客的,这种情况一直要持续到儿童对作为非我的别人开始发生兴趣之时为止,而最早被认为是永久客
的就是作为非我的别人。这些结果已由辜安-迭卡里在一个控制实验中作了详细的证明,他这个实验所研究的是物质客
的永久
问题,以及这种永久
同在弗洛伊德的对他人感兴趣这个意义上的“客
关系”的同步
。很清楚,一个既无主
也无客
的客观实在的结构,提供了在以后将分化为主
和客
的东西之间唯一一个可能的联结点——活动;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设想的活动是一种特定的活动,这种活动的认识论意义对我们是有教益的。在建构的过程中,在空间领域里,以及在不同的知觉范围内,婴儿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
关联起来,好像自己的身
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但却是一个不能意识其自身的中心。换句话说,儿童最早的活动既显示出在主
和客
之间完全没有分化,也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可是这种自身中心化又由于同缺乏分化相联系,因而基本上是无意识的。
但是,在儿童行为的这两个特点之间可能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主客之间是这样地没有分化,以致于主
甚至连自己就是活动的发源者都不知道,那么,为什么虽然主
的注意是指向外界的而主
的活动却是以身
本身为中心呢?看来我们常用来指称这种自身中心化的极端自我中心主义一词很可能(尽管我们是当心的)引出有意识的自我这个含义来;这甚至更为确切地适用于弗洛伊德的自恋概念——这里所指的是没有自恋者的自恋。为了理解这种缺乏分化和最初活动的自身中心化,我们有必要考虑这个事实,即:各种活动尚未整个地彼此协调起来;每一活动各自组成一个把身
本身直接与客
联系起来的小小的孤立整
,例如,吮吸、注视、把握等活动就是如此。从这里就产生了主客
之间的缺乏分化,因为主
只是在以后的阶段才通过自由地调节自己的活动来肯定其自身的存在,而客
则只是在它顺应或违抗主
在一个连贯的系统中的活动或位置的协调作用时才被建构成的。另一方面,只要每一活动仍然还是一个小小的孤立整
,那末它们之间唯一共同的和不变的参照就只能是身
本身,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朝向身
本身的自动的中心化,虽然这种中心化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有意识的。
为了核实在活动缺乏协调、主客缺乏分化同身
中心化之间的这种联系,我们只需要看看最初阶段跟出现符号功能和表象
智力的阶段(十八到二十四个月)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在这个从一岁到两岁的时期,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当然还只是发个在实物
动作的
平上。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活动不再以主
的身
为中心了。主
的身
开始被看作是
于一个空间中的诸多客
中的一个;由于主
开始意识到自身是活动的来源、从而也是认识的来源,于是主
的活动也得到协调而彼此关联起来。因为,任何两种活动取得协调的前提是主动
,这种主动
超越于外界客
与主
自身之间的那种直接的、行为上的相互作用之上。但是,使活动取得协调就是使客
发生位移,只要这些位移被协调起来,这样逐步地加工制作成的“位移群”……
发生认识论原理第一章 认识的形成未完,请进入下一小节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