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的爱情》所写的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文化大革命中的清队阶段;特殊的环境——林彪、“四人帮”在教育界的头号打手迟群之流直接控制的全最高学府;特殊的人物——
历了文化大革命风暴的“老五届”大学生;特殊的事件——政治斗争与爱情纠葛的错综。这是一个迄今为止尚无人涉及的题材。真实地、历史地表现这个题材的丰富内容,正确地、深刻地挖掘其中的思想意义,本来可以创造出一系列崭新的人物形象,为那个动荡的时代留下一角独特的剪影;然而,由于作者不自觉地受了“三突出”的影响,在很多地方背离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小说未能完成这个任务。
彭唤涛是作者全力歌颂的英雄人物。他是一个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原则立场,老练的斗争策略,忘我的牺牲精神的烈士子弟,共产员。当许多学生还沉溺于派
而疯狂地自相残杀时,他却明智地置身事外,清醒地分析和判断出真正的罪魁祸首;当人们都在狂热地高呼“敬祝×副统帅永远健康”时,他就准确地看出这个人就是睡在毛主席身边的赫鲁晓夫,并断言他必然垮台;当他深受重用,荣任系大联合领导小组副组长时,就已看穿了顶头上司们的吃人本
;当他的战友要用自己的生命揭露这些魔鬼的真面目时,他指出了正确的斗争策略与必胜的前景;当豺狼们要把垂危的勇士拖出医院时,他又挺身而出代人受罚;可是当他爱慕己久的少女要用最宝贵的爱情来抚慰他心灵的创痛时,他又好意谢绝。他还是个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艺术家。才貌双全,人人爱慕的姑娘都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而他一旦获悉,也就毫不犹豫地献上自己深邃的睿智与火热的
怀。总之,作者几乎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精心塑造了这么个高大、完美的青年英雄形象。然而,人们不禁要问,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完人”吗?
我们先来看看他身上最耀眼的光辉——惊人的政治远见。不错,文化大革命中确有不少敏感的青年较早地觉察了林彪、“四人帮”及其顾问的野心和谋,有些人还奋起斗争,作出了壮烈的牺牲。但是,第一,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经验的限制,他们当时决不可能有我们今天这样全面、深刻、明白、透彻的认识,可是作者为了拔高彭唤涛,却让他在一九六九年就说出了只有在一九七八年在报纸上才能看到的话,这是不可置信的;第二,正确的认识总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如果说是全面内战的恶果使彭唤涛认清了鼓吹“文攻武卫”的险恶用心的话,那么当迟群之流在一九六八年夏季带人来校制止武斗,实现大联合时,他理应是衷心拥护、积极支持的,正因如此,他才会受到重用。作为系大联合小组副组长,他也不大可能超然于“清队运动”之外。这不仅因为迟群之流炮制的“清队经验”“已经转发全
”,具有极大的权威
;而且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象彭唤涛这样的头面人物,不去整人就得挨整。按实际生活逻辑,他应该踊跃参加才对。再说也只有从经办假、错、冤案的切身经验中,才有可能较深刻地、全面地认识“清队”的真相。可惜,作者生怕玷污了他的高大形象,有意回避了这个认识过程。这样一来,作者就根本违背了存在决定意识,环境决定
格这一唯物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使彭唤涛成了先知先觉的超人。这样的人,高大固然高大,可就是引不起读者的崇敬,正如莱辛说的那样:“凡是不真实的东西都不是伟大的。”(《汉堡剧评》)
再看他对恋爱的态度。原先,他真心爱慕乃至“惊叹不已”的是尤浦芳,因为,她“才貌出众”,而且理解并倾心于“貌不惊人”的彭唤涛的“思想、心灵、精神的美,她深深地懂得这种美的意义。”一句话,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但后来,尤浦芳借牵线之机向他作了“明朗的表态”后“反应敏捷”的彭唤涛却一转身,迷上了思想上完全异趣的金惠萍,不是太意外了吗?作者也许是想证明彭唤涛对各种类型的少女都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和慷慨布施的热情,但无意中却丑化了他所心爱的英雄形象,给人留下彭唤涛“用情不长”的恶劣印象。
尤浦芳显然是为了突出彭唤涛而设的陪衬。为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她对彭的无限崇敬与为他所作的两次牺牲。第一次是她在确知女友金惠萍爱上了她原以为“一定会飞到她身边来的”彭唤涛时,她决定牺牲自己的爱情,成全金惠萍。自然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引导她战胜自己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雷锋。不错,罗普霍夫确实为了薇拉的幸福而牺牲了自己的,但他是在确知薇拉与吉尔沙洛夫已经相爱之后,而此时的尤浦芳恐怕做梦都设想到志同道合的彭唤涛将会如此迅速地变情;的确,雷锋同志的名言“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曾经教育了一代青年,但且不说把这话用到爱情上来未免不伦不类,即以幸福而论,尤浦芳又何以断定精神上大相径庭的彭唤涛与金惠萍一定会“融合与互补”到“天无缝”的“完美程度”呢?所以她这种高尚的自我牺牲不仅是不合情理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充其量不过是书生气十足的学生的一次“道德上自我完成”的游戏罢了。作者把这样迂腐可笑的恋爱观放在政治上如此坚定。严肃的尤浦芳身上岂不是有点滑稽吗?
尤浦芳的第二次牺牲是在彭唤涛失去了籍、公民权与金惠萍之后。对他的英雄行为感佩得五
投地的尤浦芳决定牺牲自己的政治生命,再次向他奉献自己的爱情。这当然是值得敬佩的。然而我们既惊异于她的善忘,又不免为她的未来担心:谁能保证彭唤涛不会再迷上另一个金惠萍呢?
总之,作者离了环境与
格的统一,不顾
格发展的内在逻辑,一心一意去拔高彭唤涛,结果适得其反,它又一次证明了“三突出”的不中用。
汪子杨是作者全力鞭挞的小丑,是个反面人物。他的形象要比彭、尤真实得多。小说对他那种利慾熏心,狡诈无耻、险毒辣的
格刻画得颇为生动。然而,作为文学作品,不仅止于暴露反面人物的丑恶嘴脸,还应进一步揭示他们的社会根源;亦即是说,要写出这种
格产生和发展的环境。只有写出了具
的历史的环境,人物的行动才不是随心所慾的游戏,人物的
格才有深度,人物形象才富于社会意义。可是,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又违反了现实主义的原则。
众所周知,迟群之流在全最高学府是以残害知识分子为能事,篡
夺权为目的。然而,切不可忘记,他们打着“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神圣旗号,挂的是“工人阶级”的堂皇招牌,这就使他们带……
《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一小节继续阅读..